您好,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! 去首页
查看全部
    0 已选0
    0

    我的积分

    0

    优惠券

    已领取的优惠券

    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

    原标题:“一代完人”黄道周的理学之路


    原载:漳州学习平台

    发表日期:2023-08-24

    作者:吴静芳、张旭、刘建龙、柯智勇、欧东茵


      明朝万历十三年(1585年),明王朝在历史风雨中起起伏伏,曲折地向前走去。

      这一年农历二月,在闽之南的铜山所,一处卫所军营石头房里,一名男婴呱呱坠地。谁都料想不到,这名土生土长的闽南子弟在时代浪潮中,竟成为一代大儒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他就是黄道周,字幼玄,号石斋,明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、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大书法家。他一生做人行事践行“如不为天下百姓,要此己何用?”的铮铮誓言。


    渔樵耕读有“良师”

      沙白林绿岛礁奇,天蓝水碧海湾美……无论什么时候来福建漳州东山岛,都能看到让人心动的风景。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挟着初春的气息拂过脸颊,捎来一抹清凉,让人不禁浑身一激灵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1.JPG

    位于东山风动石景区内的黄道周故居(张旭 摄)


      1585年的那个初春,应该也有凉爽的海风吹过。黄道周出生于今天的福建漳州东山县铜陵镇。但彼时,这里被称为铜山所,隶属镇海卫,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东南沿海防卫而建立的守御千户所之一,历经时代演变,逐渐成为军民合住的城镇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2.JPG

    东山南溟书院(张旭 摄)


      为满足戍守当地官兵及其家属子弟文化教育求学需求,东山先后建立崇文书院、南溟书院。崇文书院是东山最古老的书院,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元年(1506年),前身是当地儒士捐献家塾改建的铜山文庙。明万历七年(1579年),崇文书院撤废,两年后改为社学,以教育幼童及少年为主。5岁的黄道周入社学,就在崇文书院。南溟书院建于嘉靖五年(1526年),奉祀朱子,又称朱文公祠,历经多次修建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3.JPG

    矗立在东山风动石景区内的黄道周纪念馆,即为崇文书院旧址。(张旭 摄)


      一座海滨小城却有多所书院,铜山儒风鼎盛,文教大兴。黄道周就曾自豪地对朋友说,我家乡行船摇橹的渔人,都会吟诗写文章。巧的是,他家离崇文书院仅数十米之远,与南溟书院直径距离也不过数百米。浓郁的书香飘荡在这座海边小城,想必也浸润着黄道周幼小的心灵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4.JPG

    位于漳浦县石斋村的黄道周纪念馆,天方盘默默地见证着当年的讲学盛况。(张旭 摄)


      如今,矗立在东山风动石景区内的黄道周纪念馆,即为崇文书院旧址。它与黄道周故居相邻,紧挨着关帝庙,是黄道周理学探究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。在南溟书院,士人在此讲授儒家典籍、乡贤宗德轶事,乡民常来此祭祀朱子,祈盼家人学业进步。站在书院前,远眺海上烟波云蔚,倾听松风海涛鸟鸣,思绪万千。数百年来,从这些书院不知走出过多少满腹经纶的学子,和黄道周一样,铺开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蓝图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5.JPG

    在东山东门屿,状若雄鹰的鹰嘴岩巨石上镌刻“石斋”二字,洞中设坛,祀黄道周。(张旭 摄)


      生于此,长于此,黄道周的成长离不开东山岛山山水水的哺育,他的根在东山。从铜陵古城放眼望去,不远处的东门屿,海面碧波荡漾,渔帆点点。岛上至今还有云山石室、鹰嘴岩等黄道周读书处遗址。坐船登岛,拾级而上,树木郁郁葱葱,礁石奇异,古迹众多,与古城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。慕名来到云山石室,只见几块巨石相叠,上窄下宽,形成天然石洞。从云山石室沿着石阶行进,状若雄鹰的鹰嘴岩巨石上镌刻“石斋”二字,洞中设坛,祀黄道周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6.JPG

    位于东山东门屿的云山石室黄道周读书处(张旭 摄)


      其实,在东山,留下黄道周印记的石室或石洞不少,比如水寨大山铜山石室、龙潭石洞等。寻一处静谧石洞,以天地为伴,听潮起潮落,看世事沧桑,年少的黄道周恣意地徜徉在儒学的纸砚墨香中。因喜欢在山洞或石室读书,更向往岩石的刚强,黄道周又称“石斋先生”。

      黄道周的成长成才更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教。黄道周从小聪颖好学。少时,他常常阅读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作品,尝试着吟写建安文学风格的诗。但父亲黄季春不太高兴。他认为曹植的诗少年人学之不宜,应该专心致志读圣贤之书,并把黄道周书架上的“杂书”撤了下来。黄季春从府城漳州买回程朱性理之书和朱子的《资治通鉴纲目》,然后特意挑选黄道吉日,才让黄道周正式开读。父亲谆谆教导他:“此圣贤精神,天下性命所系。”黄道周被深深触动,从此刻苦钻研朱子学说,专心学习儒家的践履精神与大道之学。

      如果说父亲是黄道周的朱子理学启蒙者、引路人,那么母亲陈氏则为他“作圣贤”树立了榜样。陈氏出生于书香世家,知历史,晓大义,被视为闺阁师范。她看到小孩子偷懒不读书,会生气到吃不下饭,感叹道:“生既不作圣贤,已是恨事,何况废学。”对于黄道周的教育,陈氏的用心由此可见。在家人悉心教育下,八九岁的黄道周已会作诗写文章,堪称“学霸型”学童。

      黄道周的启蒙教育还得益于其兄长黄道琛。少时,他曾跟着兄长,在一个叫渔鼓溪顿坑的地方生活读书。或许比起父母的“严管厚爱”,乡野间宽松自由的耕读生活,让黄道周有了广泛涉猎各类经书的机会,所读之书既有“经传子籍”,还有诗赋声律、周易象数之学。有学者考证,渔鼓溪顿坑位于现在的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顿坑自然村一带。


    治学讲学泽故里

      漳州漳浦是探访黄道周理学之路必去的一站。

      23岁时,黄道周首次参加漳浦县试,名列第一。因父亲过世,不能入县学籍,但丝毫不影响其声名在外。在漳浦,黄道周在户部侍郎卢维祯的家塾执教时,结识了深州知府林茂桂以及后来成为知交的张燮、郑怀魁等漳州名流人士。可以说,漳浦是黄道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,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扇窗。不断扩大的“朋友圈”,激励、引导着他追逐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。

      25岁,黄道周三年服丧期满,携妻子及母亲定居在漳浦县城东皋。“25岁到37岁之间,黄道周或参加科举考试,或到闽南粤东一带游历、广交学友,或在东皋治学著述,直到天启元年(1621年),37岁的他公车北上参加科考,38岁登进士,在京城为官。”在漳浦县石斋村的黄道周纪念馆,王明月向我们娓娓道来。2008年至今,她一直在漳浦县博物馆工作并身兼漳浦黄道周纪念馆讲解员,对于黄道周的故事如数家珍。

      明天启五年(1625年),41岁的黄道周返回漳浦,移葬父亲到漳浦北山,并在北山建墓庐侍守常住,著书讲学。此后,在官场多次起起落落,他以敢于直谏、抨击时弊著称。直至明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黄道周多次向崇祯皇帝直言劝诫未果,被贬降职离京后,见朝廷奸佞当道、国运颓然,毅然告老还乡。因常居北山,东皋旧居日渐破旧。他的门生请求重新扩建旧居为讲堂。第二年,明诚堂落成,又称东皋书院、文明书院、明诚书院。

      “‘明诚’二字取自《中庸》,朱子的《四书集注》对此有所阐释,黄道周提倡实学与博学,以济天下为己任,旨在培养匡时济世的人才。”在王明月的带领下,我们走进明诚堂(今漳浦黄道周纪念馆),即黄道周讲学处。黄道周讲学处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    230826黄道周:明末理学宗师、教育家和书法家.cdr_0007.JPG

    漳浦黄道周纪念馆内,汉白玉雕刻的黄道周雕像,表情严肃,正气凛然。(张旭 摄)


      正堂内,汉白玉雕刻的黄道周雕像,表情严肃,正气凛然,左手捧着半开的书卷,右手向上指,双目望着前方的天井,若有所思。天井正中间,摆设着一个灰色的正方形大石盘,称为天方盘,盘面上刻有密密麻麻的方格子,并与8个以盘面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,形成方圆交错的图案,看起来神秘莫测。

      “黄道周一生潜心天文,精通易学。天方盘可以说是黄道周探究易学思想的载体,由他亲手设计,为演绎《易经》时用的教学石案,边长3.78米,盘面刻着一万多个小方格。”指着凝固在四百多年岁月里的大石盘,王明月介绍道,“天方盘默默地见证着当年的讲学盛况,几百年来还没人能读懂其中的奥妙,或许是黄道周留给未来世界的礼物。”

      无论宦海沉浮,时局变幻,黄道周始终坚持著述与讲学,一生留下了四十多种著作、四百多万字,在理学、书画、教育及易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,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仁人志士,对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黄道周在漳州较大规模的讲学处还有芝山正学堂榕坛、北溪邺山书院等。

      提起正学堂,它和朱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,朱子知漳期间,曾登上芝山,认为芝山临漳台是读书建书院的绝佳地点。可惜在漳任职时间短,未能达成心愿。宝庆元年(1225年),漳州知州危稹创建龙江书院,实现朱子的夙愿。龙江书院屡毁屡修。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著名学者李材贬戍镇海卫,在龙江书院旧址建正学堂。

      知天命之年的黄道周应邀到正学堂设立榕坛,讲学授课。他将讲学内容编辑成书,留下了一部其学术与思想的代表作《榕坛问业》。该书为理学扛鼎之作。

      “漳州是朱子过化之地,到明朝理学氛围浓厚,生长在闽南的黄道周离不开朱子文化的熏陶。在《榕坛问业》这本书中,有46次提到‘晦翁’二字,可见朱子理学是黄道周讲学中的重要内容。”漳浦县博物馆负责人蓝杰聪介绍道。黄道周是以朱子学格物论为支点的思想家,认为朱子学“百世而无弊”。同时,黄道周又积极回应当时的心学思潮。据史料记载,黄道周曾多次到平和游历,在灵通山讲学、到九峰瞻仰王阳明的祀庙,并作《王文成公碑》《书王文成公碑后》等,高度评价置县的王阳明。黄道周主张吸收阳明学之长,试图调和朱陆,会通朱王,是明代儒学的一个总结性人物。


    节义千秋传古今

      随着清兵入关,清朝建立。南明隆武元年(1645年),朱元璋的后人朱聿键在福州称帝,年号隆武,为南明政权,任命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(首辅)、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。黄道周招募士兵数千人,兵分三路北上向清兵发起进攻,为明王朝唱响最后一曲挽歌。

      由于寡不敌众,加上孤军深入,黄道周在江西婺源兵败被俘。他的夫人蔡玉卿得知消息后,悲痛万分。她给黄道周写信道:“自古忠贞,岂烦内顾,身后之事,玉卿图之。”因贤良淑德、才华横溢、刚毅坚贞,蔡玉卿被誉为“闺阁铁汉”。

      清廷多方劝降,黄道周宁死不屈。1646年3月,黄道周在南京慷慨就义。在刑场上,他写下绝笔血书:纲常万古,节义千秋;天地知我,家人无忧。临行前,他仰天高呼:“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?”现场,听闻者无不落泪。他的学生蔡春溶、赖继谨、赵士超和毛玉洁在同一天殉难,史称“黄门四君子”。

      黄道周殉国的消息传出后,士民无不痛哭流涕。百余年之后,清乾隆皇帝听闻他的事迹,赞叹道:“黄道周立朝守正,不愧一代完人。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,改谥“忠端”。清道光皇帝下旨将黄道周配祀孔庙。

      斯人已逝,他的忠义志节、凛然风骨却为后人传颂。

    来源:闽南日报

    责任编辑:郑俊珺  周惠真  曾婷婷  周雨绮  翁一灵

    总平台审核编辑:徐睿明